當前位置:首頁 > 時政要聞

總理稱要“高度警惕超預期變化”,到底發生了什么?

發布時間:2022年04月18日     瀏覽次數:63次

   經濟情勢的不樂觀,顯然也讓北京頗為著急。

   五天時間,總理李克強連開了兩個座談會,馬不停蹄,時不我待。

   第一個座談會,是4月7日,在北京。與會者主要有兩類人,一類是經濟形勢專家,另一類是企業家。

   前者發言的代表,是楊志勇(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)和管濤(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),后者發言的代表,是中國物流集團、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、青島創新奇智公司。

   農業和科技,防守物資和進攻利器,一個都不能少。

   會上,總理開門見山,說了這次座談會的舉辦背景:“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,經濟運行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?!?/span>

   第二個座談會,是4月11日,在江西。參會者,是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。

   會上發言的人,有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、省長葉建春,另有遼寧、浙江、廣東、四川四省省長,通過視頻發言。

   從東北到西南腹地,從長三角到大灣區,都是經濟大省,這是全國性的經濟把脈。

   這一次,總理把話說得更重了:“要高度警惕國際國內環境一些超預期變化、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,正視和果斷應對新挑戰?!?/span>

   “高度警惕”這樣的字眼,在總理的發言中,是很少出現的。言外之意,現在對于突如其來的超預期變化,現在一些地方政府,還不敏感,越拖就會越被動。

   疫情反彈、上海封城,物流中斷,中國經濟在三月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倒春寒。冷暖自知,驟降的溫度,很快就反映在了數據上。

   3月份,財新服務業PMI(采購經理指數)為42,低于49.7的預期,與2月份的50.2相比更是明顯摔了個大跟頭。服務業供求嚴重收縮,蕭條的氣息開始蔓延。

   3月的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數也大幅下降,近七個月來首次低于臨界點。更讓人擔心的是,服務業新訂單指數繼續在收縮區間下降,為武漢疫情爆發后的最低點。

   內需也不如人意:一季度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52.7%,較2月份降幅擴大了5.5%。支撐中國經濟數年的房地產,已有些力不從心。

   過去兩年,雖然投資和內需乏力,但至少出口端是馬力十足的。而進入2022年之后,國內的外貿企業,似乎也遇到了大麻煩。

   有人在微博上問:“我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們整個三月外貿訂單少了一半,老客戶也不下單了,各位外貿的朋友,你們怎么樣?”

   有兩位外貿從業者,在底下如此評論:

    @干勁么:

   這個去年就預料到了,我和之前的同事聊天(他們都是采購),告訴我訂單逐步會轉移到印度,墨西哥,東歐等國家。因為他們長時間無法來中國出差討論技術細節,無法來驗廠,無法質量檢查……

   @天道近:

   這應不是最糟糕的,我預計今年很多圣誕外貿訂單會大幅減少。歐美國家社會生活已基本恢復,而中國疫情防控存在很大不確定性,客戶不可能為這種不確定性冒險。估計最晚5月份訂單開始訂單轉移:包括新供應商樣品確認、供應鏈遷移和產能提升。

   投資、內需、出口,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都無奈減速(遽然這個詞似乎不合適,因為并不是突然慢下來的),整臺機器的運行也就遲滯了。

   訂單接不到,貨物出不去,資金無法順暢流轉。宏觀的淤塞傳導到個體身上就是被裁員,現在叫人員優化,互聯網企業叫“畢業”。

   總而言之,很多人的飯碗,沒有以前那么穩固了。

   6月份馬上又有千萬畢業生進入就業池,穩就業是底線,而守住底線的前提是穩增長?,F在增長失速,從廟堂到江湖,都為此心急火燎。

   上海封城、物流停滯、蔚來停產……千頭萬緒,剪不斷理還亂,疫情防控,成了眼下最棘手的燙手山芋,“動態清零”政策,防止了醫療擠兌和大批老年患者死亡,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。

   這注定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持久戰。人類大概率是要與新冠病毒共存,經濟的復蘇,更非一朝一夕之事。任何局勢迅速扭轉的念頭,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。

   愁云黲淡萬里凝。此時此刻,信心比黃金更珍貴。中國經濟和大大小小的企業,太需要提振士氣了。

   有人問: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

   且先保證自己能在冬天活下來,否則永遠也等不到春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來源:通世達蔣書記微信

两个男人添我下面试看十分钟